老戏骨对待电影懈怠的态度,小心谨慎生怕被cancel的年轻演员,本应带来正向引导的发声变成了矫枉过正的政治正确,以AI算法精确匹配的批量剧本,分不清剧情和现实的观众,影视行业迈向不知通往何处的第二幕,可所有人好像都相信这是在进步,最好笑的是看了些letterboxd上的评论,一群顺直激进人士,因为电影里出现的本意为反讽的恐跨恐同性别主义笑话,为我们抱不平骂导演,实在是很抽象。不如再虚无点,全球都在沉没的时候,为了要不要养狗跟伴侣争吵比为了政治立场争吵更有意义,电影有意思就是因为它没啥用,就算是反战电影拍出来也不过是为了赚钱的自我感动,演员还是继续为了几件破衣服和首饰背烂台词在电影里脱光衣服演戏吧,我想知道David硬把Florence塞给Willy之后发生了什么。
《第二幕》是一部剧情片,通常指的是电影、戏剧或文学作品中情节发展的中间部分,它紧接在第一幕之后,通常是冲突的发展和深化。不过,如果您指的是特定的一部名为《第二幕》的电影
开头荒诞的剧情对话加上长镜头,我就这样落入陷阱,导演就这样把我给蹂躏了。戏中戏中戏中戏,每一层都会重塑人物关系,人物的观点理念也随着层次变化立刻发生转变,内核的现实虚幻像像洋葱一样被慢慢剖开,杜皮约能把现实主义玩得这么荒诞又耐人寻味,真开眼了。主角每一层次的没场戏都是主角,配角不管虚拟现实也都是小人物,就连话语权都没有,只有等待那一声沉默的爆发,换来另一场悲鸣。AI导演和编剧,一切都是那么可笑却可悲。长镜头推轨空镜,将摄影机向下倾斜,近千米的推轨,将最后一层那虚构的现实娓娓道来。轨道舒长无尽,你说电影的未来会抵达何处呢?
有话可说的杜皮约是多么幽默多么锋利,像一把机关枪,也像一颗糖,微笑着接下所有的嘲讽,直到露出悲伤的底色,虚构与真实、第二幕与现实人生,之间是一条长长的轨道。
后半段越来越空,有些迷失。不过可以从杜皮约这部电影中看到现实与虚构的叠加态,以往我们都只见单纯的虚构,尽管不断“苏醒”,回到更表层的叙事,但我们知道“这一切永远不会结束”,我们依旧在等待着下一次的反转。而如今杜皮约则彻底打破现实与虚构的边界,甚至将其倒转(拍电影结束后化妆、粘胡子,开始进行第二幕),一次非常大胆的尝试。
超越第四面墙的牢骚和抱怨成了电影之外的“第二幕”,杜皮约今年先用达利整完活之后又跳出第四面墙直接向观众报复演艺圈,各种冒犯各种diss,作为戛纳的开胃前菜也是吊足了观众胃口,从最开始的奈飞大标出场就开始没正形,最后开启电影厨子还是嗝屁了,AI导演,片酬风波,gaygay相恋...就很讽刺(ps.蕾老师依旧美艳,但是今年两部作品剧本质量真不高啊)
如果说单独把戏剧里的第二幕拎出来,是对三幕剧本身开端、大情节点、结尾的叙事结构的反抗,但其实本身这种设置又如电影中所示AI味浓厚,一种程式化的反叛。但是还是能从人物的不断行走、对话的间隙里捕捉到电影想要留存的,一种真实与虚构全然的互相颠倒和侵占。结尾漫长的推轨镜头的倒退是火车进站的反面,一种将观众从虚构中拉离的真实,而非将幻像伪装成现实。杜皮约真的很喜欢玩些这些有的没的…大概是一种无伤大雅的狡黠。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无果。问题开路是最开始呈现的疑问状态,在时而激烈、时而缓和的对答中将疑问抛向给另一个问题,循环反复又无解。边走边拍,选取其中剧作部分,又保留本我部分,从虚构到真实。AI解答、没有结论其实也就是这个世界正面临着沉没的困扰,但扣工资这个实在不能接受。梦醒时分,滑轨在跳跃。杜皮约爱好捣鼓现实与虚构交织,舞台是真实的,生活是幻想的,但最后似乎又不是很明确、模糊不清地落在了“现实就是现实,虚构就是虚构”上。算了,每个人的第二幕都是不可见光,即使是一条筋、最浅显、能看到表态的,也有脆弱一面,或是保护自己的阴暗面。
“现实就是现实”。像是一部更具象也更聚焦当下的简装版《神圣车行》,日益下沉的时代,议题交锋愈发敏感,AI和大数据算法侵入每个角落,我们的生活也没有变得更好,在这种语境内,好莱坞白左的产品还有意义吗?或者说电影还有意义吗?对于这个问题,杜皮约用最后那个注视摄影机轨道本身的长镜头,呼唤电影诞生之初影像本身的魔法。而在外部,本片被选为今年的戛纳开幕片是对电影本体的补完,如宣言般呐喊,“第二幕结束了,接下来的第三幕将是由人类创造的最新作品,电影依旧活着”
轻松愉快的讽刺小品,大咖+元电影的要素加入,简直是量身定制的电影节开幕片。影片看似轻巧,实则蕴含精妙的戏剧结构,四位主演两两分组,虚实交叠,人物关系的真相逐渐浮出水面。而篇幅不多的餐厅老板才是戏眼,首尾呼应,贯穿整出戏,构建起“第一幕”和“第二幕”的连接。戏中戏拍摄结束,“第一幕”收场,影调随着夜晚的降临逐渐转变,角色们的讨论话题愈加严肃,最终以悲剧结束,导演的这种处理手法为影片增添了不一样的色彩。整部电影并不只是戏谑和插科打诨,而是以精湛的叙事手法为基础,蕴藏较为深刻的哲学探讨,并在结尾处以一种意外、严肃且悲怆的独特方式打破虚实边界,是一部有趣又有艺术性的电影。4.5/5。
一场举重若轻的叙事游戏,不断打破虚构与现实的边界的同时,发出对政治正确、AI以及这个混乱时代中电影的角色的讨论,在不断解构之后最终留给这个世界的是一片荒芜
是那种有很多会心一笑的时刻又能有效抛出真实和虚幻之间微妙关系的思考的片 关于在各方面性别AI等议题上不吝矫枉过正的政治正确的形势下守住电影的无意义 戏里戏外同时并置的表演设计在最后酒馆老板自杀的一瞬实现效果最大化 是的世界在下沉 但是这八十分钟内你的意见不予考虑
型男大卫受够了痴女芙伦丝的疯狂纠缠,决定带上哥儿们威利共赴饭局,好把这个烂桃花甩锅给他。没想到,这个看似老套的爱情喜剧很快就画风丕变,在演员凸槌之后,摇身变成不断电的拍戏直播秀。演员们一面斗嘴怒喊不录了不录了,一面还是硬着头皮把戏演下去,直到一名紧张到皮皮挫的临演,把所有人逼往崩溃边缘⋯⋯
Copy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