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时间关系没看完,但也不会再看了。满屏的光污染,离谱和低幼的剧情让人如坐针毡。年度最差观影体验,启用30分电影评价制以来打出的最低分。(3+2+1=6分)
除了这个较为牛逼的概念,Harmony仿佛把全片都交给了AI自动生成,这个台词写的比他40年前的剧本处女作KIDS还要烂。美学上很难忽略打斗戏都很像90年代香港3级片,也是这坨屎里唯一能看的部分。看完后又刷了一遍Vice的Harmony专辑,感觉大哥motion picture外的艺术创作好像更能表达出他此时的心境 @landmark-nuart
如此单纯的臆想有种甜蜜。这不是电影 语言与叙事都像游戏 是AR/CG实验,HC如此天才的一个剧作家导演自然知道作为电影的剧本弊端,因而只能相信这是刻意而为的游戏剧本 或以叙事上极质朴的Noir类型片为基础的视觉实验(想及Fincher最近同样给予Noir的漫画改编Killer,也算是形式的实验)。这是电影诞生100多年后的里程碑式的影像,电影最终一定走向形式的破灭,并在其它媒介中获得新生。
冷空气的味道.世界以还算理想的扁平呈现,人物在抽象化背景世界下显示出一些立体感,低龄向超级英雄与成人世界黏贴.哈莫尼一贯的幼稚从刻意的精致中出现,携带着个人的自负(非贬义),表演了一场没有遮掩的廉价秀
某种视觉和言语残疾之下的匍匐前行(正如他以往的作品),抽空现实并在虚拟中作画,的确是一位不愿用脸示人的作者的产物,但也不是一台冰冷机器的自我炫耀。
科林嗑多嗑傻了吧,不过还是挺酷的,观看关系被解剖分割,不仅是技术上的,也是生理上的,影像之中的“热情”被直观察觉,外在世界被融化抹除,由此“观看→停驻→联想→组合”这条传递接收过程,包括几个环节彼此之间,实际都是更加“清晰”、“简洁”和“自由”了,当然肯定不是任何通俗意义上的,是否具备流行价值也有待商榷,但绝对值得体验一次。
#WEB(8.5/10)威尼斯补课14。并不抽象,纯粹的好看,只关乎庸俗到有些味儿冲的表层故事与扁平的世界如何在坚定的形式追求中实现熔化后的重塑。絮语,在热成像的绚丽与空灵的电子中,似乎可以感受到和谐的场,身体和空间都被瓦解,在ai的自动化过程中见证电影的生成。
全红外热透镜摄影这种疯狂的拍摄idea,本来可以与一个同样癫狂的故事相辅相成,结果成片中无穷无尽的genz式无脑复读独白+摆pose+AI生成图像&劣质CGI,感觉只适用于10分钟以内的mv…
2.5《拍电影也不要忘记绘画史之bro以为自己是铁血战士》16分钟以后渐入佳境,有想法但不多(比如粉紫相间的海上镜头,引人思索蒸汽波美学的本质),还是比较单薄看完此片可以再看看后期戈达尔洗洗眼睛同样的手法,在疙瘩手中就拥有了完美的真实。(“古人无不奇文字。然所谓奇者,漠漠皆有真气。” “文字奇而稳方好。” 视诸电影,亦是如此。)
有很多最近两部作品的影子,扭曲地展现现实以外不可名状的犯罪与怪奇,生剥、胆大、前卫。(没错就是无条件爱哈莫尼,即便看得我眼睛要坏掉了)
比奇异小子这种没主题的堕落看上去要舒适很多。用负片拍摄辅以五毛特效,像是john wick在第一部退休之前写给自己的杀手黎明。人们透视镜头下的画面有时是齿轮,更像是一种对欲望的解构,无论是杀人还是造人,某种程度上都算是一种上了发条的任务,死亡并不能将执念消除,徒留爱与恨随欲望漂流。
红外影像给予了极端情绪直观的表现,AI的使用则深化了这种表现。而红外影像又与装逼般的絮语、暴力行为本身构成了一道伪装,对纯粹的爱的伪装。
迈亚密藏污纳垢九反之地,老练杀手锲而不舍追捕目标。夏莫尼哥连尼(《驴孩祖利安》)声称这是探索「电影之后图像会是怎样」的作品,全程以红外线热透镜视觉展示,彩绘动态加工创造既开放又封闭的迷幻城市氛围,挑战观众感官底线。你或许觉得打实地野战很过瘾,这个POV却很疏离,倒似是自大AI;在骷颅头与重装备、幪面罩与机关枪之间,穿插脱衣舞娘、黑道份子与有角怪物,你是猎人也是猎物。一次纯粹但不安的观影经验,未具备前卫眼者慎入。
Copy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