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是在城市的黑暗中捕捉到历史的幽灵,并随着它低沉的呓语跨越大西洋的海浪,回到原本的精神源头。但从后半段对文物的介绍,阶级的凝视,以及学生的辩论中才发觉,过去的历史在权力中从未走远,殖民的幽灵依旧伴随着伤痛围绕在被殖民者的心中,呓语也成为了连通过去与现在的唯一路径
六十八分钟的电影黑屏有八九分钟,有效影像时间不足,部分内容流于表面,再短点就没法进主竞赛了是吧。视听很巧妙,内容烂的一批,影片没有充分阐述达荷美在更久远时期作为全球黑奴供应链重要一环的历史,以及它与法国殖民的关系,包括侵略与被侵略的双重性质。除了作为受害者身份反思外,你反殖民也应该揭示达荷美在历史上曾参与黑奴交易的事实,文物所反映的不仅是文明辉煌,也包含了原罪。隔壁达荷美女战士在北美遭受抵制不就因为这点,要拍女黑豹嘎嘎杀法国佬没事,在那里美化达荷美统治阶级就和你爆了
作为纪录片有点形式主义 能拿金熊是不太意外的 达荷美文物开口一嘴法语过于玄幻 也为后来的学生辩论展开了很好的话题性 整体来说 还是有趣的
三星半。关于法国殖民地的故事,又是法国人拍的。和以往的浪漫不同,选题大胆而微妙。文物回归是引子,实际讨论的是母语文化。镜头里的贝宁人说的官方语言依然是法语,时空上的达荷美是回不去的。#2024法国电影展
(5.5/10)《达荷美》是一部失焦的电影,全片的视角是模糊的。回国文物拟人化的第一视角,记录回归全过程的第三视角,互相分离,二者间没有交流。倒是延伸出的以文物为主题的学生辩论场景看得出Diop该有的导演能力,对节奏的把控相当出色。
有一个观点,讲为什么英、法和西等宗主国没有把宪政制度引进到所有殖民地,为什么各殖民地的经济现状大相径庭,比如同样是英属殖民地,尼日利亚、印度、缅甸会不同于加、美、澳,原因之一是对殖民地的定性,是将其看作攫取财物、不断吸食的“血包”,还是殖民者决定深耕于此并开枝散叶。因此,或许当贝宁还叫达荷美的时候,一定是因其丰饶而成为了被掠夺的对象,而达荷美的不幸是无法回避的,当大家都在讨论会上使用法语的时候,当他们依旧质疑是否一般的学童可以走进博物馆感受这26件文物带来的震憾的时候,当通识教育让人无法具备对文物的鉴赏力的时候,当民众甚至无法解决温饱问题的时候,这个前殖民地国家的累累伤痕便已裸陈于众。或许确实是政治家拉票的一次表演,但这个文物回归事件本身所激发的思考便是走向光明之路的一段重要里程。
前半段差点睡着,到辩论直接清醒了,被那激昂和力量感震到,后面越发精彩每听到一句都在起鸡皮。有个女生说出了从影片开始我就在想的问题,即从头至尾的法语叙述。我们探讨自己被掠夺的事物却是用掠夺者的语言进行的,我甚至不能用我的语言来表达我的文化,是一件多么难过的事情。
小国家没多少历史,还被别人偷走了一段,如果文物会说话,它开口一定骂的很脏;这么短短一个小时根本不够,还如同废话一样空洞无物,白瞎了好好的题材。
有点普通。辩论部分似乎是“很有启迪”,但感觉辩来辩去无非像在看某些群里面的辩经,很多地方都无法通过肯定的认知去理解话里的意思得出结论(比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或是关于宗教的讨论),感觉像是在看混乱的当下的写照,中立到感受不到更多,虽然单纯地提供新视角还就是纪录片的意义啦,不过想看到更多的输出和完成,似乎只有文物的自述有一些在身份上摇摆的迷茫感。
殖民与后殖民,绝对是一部关于声音/话语的纪录片。辩论发言各种人间清醒,“马克龙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品牌形象”。笑了。文物pov,黑场的使用颇有意味,看到片子中海报的一幕时似乎在后知后觉“凝视”在这片中的运作,以及导演选了那么多拍监控本身的镜头,以及他讲究的白衣服白帽子,不知道是偶然,还是如法农断言,黑皮肤,白面具
两段式结构每一段都有点糟糕,文物的独白刻意而矫情,殖人大学生的键政很浅薄。7000件文物归还26件,纪录片得了金熊,这两件事加一起才是侮辱。
这怕不是「思想验证区域」番外节目—贝宁文物篇,辩论场景让人想入非非,既有一通战狼式的输出观点,又有极具批判性的历史反思,再一次体会到人类的多样性,第一人称文物视角并不惊艳,相较于纪录电影而言,时长虽短但很是松散。
2021年,二十六件在十九世纪末被法军掠走的达荷美王国文物启程返乡。贝宁人民欢迎国宝回归,殖民侵占的伤痛在迟到的公义下似成过去。然而,只要人们细心聆听,不难依稀听见文物的低回细语:它们只不过从一个黑夜王国「回到」另一个黑夜王国,伤痕没有平伏,锁链没有解开。注定不被人认出也不复辨识什么的命运,竟被许为解放。难怪惹来大学生们论辩,质疑自己的成长依旧不脱文化殖民。绵密的后殖民与追求重量的自由思考,助视频登上柏林影展金熊奖宝座。
第7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熊奖玛缇·迪欧普
第37届欧洲电影奖最佳影片(提名)玛缇·迪欧普
第72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开放电影大奖(提名)玛缇·迪欧普
Copyright ©